汽车租赁是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行业,作为我国新兴的交通运输服务业,它是一种能够满足社会公众个性化出行、商务活动、公务活动和旅游休闲等需求的交通服务方式。
2016年我国汽车销售量达2802.8万辆,汽车保有量近2亿,汽车销量和保有量的持续增长体现出国民用车需求的提升。伴随消费能力与汽车消费理念的升级,汽车作为人们出行的重要工具,地位愈发凸显,按需用车已逐渐成为人们的用车习惯,我国的汽车租赁市场仍存在巨大潜力。
目前,我国共有6300余家汽车租赁业户,租赁车辆总数约20万辆,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与汽车租赁业发达相比,我国在车辆数量、市场集中度、网络化运营和服务能力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全国92.7%的汽车租赁企业拥有车辆数不足50辆,其中在榜单中排名靠前的神州、一嗨等大型租车企业市场占有率仅为20%左右,仍难以实行网络化运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处于调整升级阶段的汽车租赁行业,目前有多种运营模式共存共进,不少大型传统租赁企业开始升级转型,一些互联网企业也借助平台流量、创新租赁模式加入到汽车租赁市场的竞争中来。
P2P租车:信任问题始终是发展的“眼中钉、肉中刺”
当共享经济的风刮到汽车租赁市场,P2P租车变得炙手可热。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私家车的实际利用率只有7%,剩下的93%的时间是闲置,资源利用不匹配的问题明显。P2P租车这种轻资产、重运营,以提供信息中介服务为模式的平台成为众多汽车租赁企业看好的发展方向。
不同于那些与市场泡沫一同破碎的共享租车企业,刚刚完成C+轮融资的凹凸租车,业务已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40个城市,注册用户突破500万,注册车辆超过30万辆,市场份额已经超过70%。为了弥补共享租车在体验上的缺陷,凹凸租车将原先的“P2P”模式演变为“P2B2P”模式,在车主和租客间利用管家服务作为过渡,同时大幅提升交易频次、力度以及运行效率,以精细化、差异化的运营完成了逆袭。
共享租车本质上提供的是更低成本的供应链,除了体验与效率的难题外,信任问题和它所衍生出的一系列弊端,始终是拖累P2P租车发展的桎梏,再加上事故、丢失等风控体系不够健全和成熟,让不少企业殒命风口。P2P还未真正把用户痛点转化为刚需,企业仍需自增能力,并在需求端找寻突破口。
分时租赁市场的争夺战已经打响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在线租赁模式逐渐兴起,尤其在短租自驾和分时租赁市场,移动化、自助化趋势愈发凸显,行业整体呈现多元化发展特征。
分时租车是租车行业新兴的一种租车模式,又称汽车共享,是以分钟或小时等为计价单位,利用移动互联网、全球定位等信息技术构建网络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汽车随取随用的租赁服务。其中,自助式车辆预定、车辆取还、费用结算为主要方式的小微型客车租赁服务,是传统小微型客车租赁在服务模式、技术、管理上的创新。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6-2017中国互联网汽车分时租赁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互联网汽车分时租赁市场规模达4.3亿元,预计到2020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达92.8亿元。随着共享经济模式逐渐成熟,以及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提升,互联网汽车分时租赁市场在未来两年将继续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在计费方面,分时租赁不仅让用户能够准确自己的使用时间,比整租车的计费方式更清晰,相比于购车而言,也节省了停车费和定期保养费。消费者在降低了消费成本同时,还能随时随地享受同等服务。这不仅有助于减少个人购车意愿,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私人小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态势以及对道路和停车资源的占用。
在服务方面,分时租赁无论是在车型、取还车的时间、地点还是新能源等方面,都表现得更加时尚、快速、灵活和精准细分,不仅改善了用户的体验,丰富了现代人的出行需要,同时还对节能环保有积极影响。